第1章 序

2019-05-11 作者: (俄)果戈理
第1章 序

《死魂灵》是一部享誉世界的奇书。即便没有读过果戈理作品的人,往往也知道《死魂灵》这部小说。可是读过《死魂灵》的人,却不见得每个人都完全读懂了这部作品。就是读不懂这部作品的人,往往也会被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所吸引和震撼,惊叹幽默大师果戈理的艺术才能。的确,果戈理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复杂而又古怪的天才,《死魂灵》则是这位天才作家的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1842年5月,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第一卷奇迹般地出版了。单凭这半部《死魂灵》,果戈理就震动了俄国文坛,乃至震撼了整个俄国。当然,《死魂灵》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更多的是给作家带来烦恼,招致诽谤、谩骂和围攻。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谈到果戈理当时所遭遇的古怪命运时曾写道:崇拜果戈理的人不敢把他视为伟大作家,承认他的天才的人,不是狂热地爱他,就是对他恨之入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他逝世以后。据同时代人回忆,在果戈理逝世后不久,作家屠格涅夫曾在《莫斯科新闻》上发表一篇短文,称果戈理是伟大的作家。为此,屠格涅夫被关进警察局的拘留所,蹲了两个星期班房。可见当时的沙皇当局对果戈理仇恨之深。

不过历史总是公正的。一百多年来,果戈理的《死魂灵》成为世界各国读者最喜爱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死魂灵》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什么呢?这部史诗里,果戈理用逼真而生动的文笔,展示了俄国农奴制下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当时俄国官场的真相。这在当时,是一般作家不敢干的事。据果戈理自己说,他“打算在这部小说里,把整个俄罗斯反映出来,哪怕只反映一个侧面也好”。《死魂灵》以主人公乞乞科夫到外省购买死农奴为主线,展现了一个个地主老爷的丑陋猥琐、荒唐可笑的嘴脸,揭示了庸俗、贪婪而且卑鄙的贪官污吏的典型性格。《死魂灵》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运用奇妙的构思,从小说一开始就设置层层悬念,使得并不复杂的情节变得紧张曲折,各种事件纷至沓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第一卷结束时,读者才看见主人公的真面目。乞乞科夫出身于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却练就一身逢迎拍马、见风使舵的本领,从中学时代就专心钻研骗术,并立志向上爬,一心要成为一个富裕的地主,追求升官发财、封妻荫子。在学生时代,他巧妙地欺骗了老师,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走上社会以后,他巧妙地欺骗了上司——一个冷酷无情、生来不会笑的科长,从而自己当上了科长。此后又混入某城市的建设委员会,成为一名有职有权的人物,便大肆贪污,为自己营造了豪华的公馆,购置了漂亮的马车。但好景不长,贪污案败露,乞乞科夫成为阶下囚。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决心再次往上爬,又四处钻营,不久就钻进了他梦寐以求的海关,当了一名海关官员,并晋升为六品官。这时他伪装成一个铁面无私的缉私专家,骗取上司信任后,便与走私团伙勾结,大发其财。不久又因为同伙之间内讧,再次落入法网。这次失败没能摧垮乞乞科夫的意志,他又从头做起,节衣缩食,清心寡欲,再次往上爬。在一次帮人办理典押农奴的手续时得到启发,他便想出一个妙计。俄国在农奴制时代,政府每隔7至10年进行一次人口登记,地主要根据农奴户籍名册上的农奴人数(女奴和孩子不计在内)向政府交纳人头税。登记在册的农奴死亡之后,地主要继续按活农奴为其纳税,直至下次人口登记时注销户口为止。乞乞科夫就钻这个空子,到地主那里去收购死农奴,然后当成活农奴典押给救济委员会,买空卖空,从中牟取暴利。《死魂灵》就是从乞乞科夫到某省城去结交权贵,以便为自己购买死农奴打通关节开篇的。

《死魂灵》着重刻画了地主和官吏两类人物。果戈理笔下的地主,各有各的特色,其生活嗜好、性格志趣各不相同,构成一个独特的地主形象的讽刺画廊。玛尼洛夫待人温和,多情善感,整天无所事事,热衷于和朋友谈论哲学;披着高雅绅士的外衣,实则是个空虚无聊、智力低下的寄生虫。柯罗鲍奇卡愚蠢守旧,缺乏教养,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是个因循守旧的守财奴。诺兹德廖夫是个无赖汉,爱撒谎,豪爽中夹带着厚颜无耻。索巴凯维奇粗鲁,贪婪,冷酷,从不说人好话,喜欢诋毁他人。“补丁老爷”普柳什金猥琐、吝啬,虽然拥有上千农奴,却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死魂灵》中的官吏几乎全是贪官污吏,果戈理是描写贪官污吏的高手,他往往只用一句话,或者顺便画上一笔,或者草草涂抹几笔,便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贪宫污吏的灵魂和嘴脸。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果戈理不是写,而是画。他用洋溢着现实生活气息的生动画笔,为省城的贪官污吏们描画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肖像。省长大人温文尔雅,善刺绣,爱宠物,却有一副强盗心肠,若给他一把刀,他会为了一点小钱去拦路抢劫。警察局长是全城百姓的“慈父”,实则是个巧取豪夺的大骗子。检察长不苟言笑,貌似公正廉洁,但在新任总督即将到任之际,竟担心自己的罪恶败露而吓得一命呜呼。

在俄国文学史上,像《死魂灵》这样毫不留情地揭露和鞭挞统治阶级的,可说是绝无仅有。《死魂灵》所展现的俄国官场,腐败透顶,所有的官员都是卑鄙的坏蛋、骗子。像这样的作品,当时任何书刊检查机关都不会批准出版的。1841年9月,果戈理携带《死魂灵》手稿回国。当他把改定的手稿送到莫斯科书刊审查机构时,当即被否决。果戈理便请别林斯基帮忙,别林斯基把书稿带到彼得堡,托后门关系通过了书刊检查机构的审查,使这部作品得以与读者见面。应该说,《死魂灵》的出版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果戈理揭露和批判农奴制,同情受苦受难的广大农奴,却不主张取消农奴制。在政治态度上,他也是矛盾的,显得动摇不定。他的这一思想倾向,在《死魂灵》第二卷中得到充分的表露。在第二卷中,果戈理写了两个理想人物:柯斯坦若格洛和穆拉佐夫,一个是振兴农奴制的模范地主;另一个是千万富翁,笃信宗教,心地善良,是个普度众生的救世主。果戈理试图通过这两个人物描绘一幅地主和农奴共同富裕的美妙的图景。

在1936年,果戈理的这部长篇小说由鲁迅先生根据德文版并参照日文版译成汉语,初次定下《死魂灵》这个译名。近年我国学术界曾有人对《死魂灵》这个译名提出质疑,有人认为这部小说的标题应译为《死农奴》。对于懂俄语的读者来说,这个问题也容易造成误会,因为既可理解为死农奴,亦可理解为死魂灵。那么这部小说的名字究竟应译为什么呢?

要确定这部小说的译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原作者果戈理的本意。在俄语中,农奴和灵魂是一个同音词。应该说,在这部小说里,果戈理巧妙地使用了这个双关语。乞乞科夫到处访问地主,去那里购买的是死农奴,而不是魂灵。然而,购买死农奴这件事本身是荒诞的,对不明真相的人来说是难以置信的。果戈理正是利用这个耸人听闻的怪事,经过艺术加工,勾勒出小说的主线。乞乞科夫购买死农奴的丑事败露后,引起各界人士的猜疑。省城的大员们聚在警察局长家里,猜测乞乞科夫其人其事。这时,“死农奴”又被理解为“死魂灵”或者“死亡人口”。在本书第二卷里,当乞乞科夫向科施卡廖夫上校购买死农奴时,果戈理已明确使用“死魂灵”的概念。在小说的末尾,穆拉佐夫规劝乞乞科夫改邪归正时,要他不要老想着那些“死魂灵”,要多想想自己的活的灵魂。应该说,这是果戈理的点题之笔。

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曾指出:“《死魂灵》这个标题本身就包含着一种令人恐怖的东西。它不能赋以别样的名字;并非户籍名册上所有的才是死魂灵,这一切诺兹德廖夫们、玛尼洛夫们及其他人——这些都是死魂灵,我们到处可以碰见他们。”果戈理创作《死魂灵》,其意图之一是要指出地主阶级的没落,《死魂灵》一语双关,既指已死的农奴,同时又指灵魂已死的地主和龌龊邪佞之徒。由此可见,这部文学名著的标题译为《死魂灵》是较为恰切的。

《死魂灵》第二卷原文有多种版本,不同版本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本书是根据原苏联国家文学艺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果戈理文集两卷本》翻译的。

郑海凌

1995年9月写于北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