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不就是师出有名?

13天前 作者: 二哈囚笼
第135章 不就是师出有名?

周衡不认同,但却又说不出来对错,他只能把最想问的话问出来:“孟大人,如果他们危害了百姓的利益呢?”

“……不会!”

孟端回答道,“一定不会!”

“我是说万一!”

“万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已经表明了孟端的态度。

无数的历史已经证明,和百姓站在对立面不会有好下场,他不相信朱元璋不明白其中的教训。

到了那一步,造反又能何妨?

无他,大势所趋而已!

孟端和周衡不知道的是,他们所说的万一,基本上不会出现,最起码有朱楷在的大明不会出现,至于以后……想必到了那个时候,孟端和周衡也看不见了吧?

……

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时候。

朱标早就和常氏说好,今天回郑国公府,常茂毕竟是小舅子,蓝玉也是舅舅,这份亲情在,朱标不愿意舍弃,他也想趁此机会看看,冷落蓝玉和常茂一年,他们两个能有什么长进。

太子出行,是要提前准备的。

蓝玉和常茂早一步收到消息,已经提前准备。

等到朱标来,蓝玉和常茂带人出去迎接。

这一次,蓝玉没有再继续高高在上,而是非常恭敬的跪地迎接。

“大家都是一家人,无需这么客套!”

朱标伸手把蓝玉拉起来,笑着询问道:“舅舅在家闲赋一年,父皇和母后可是记着你们呢。”

蓝玉听到朱标的话,激动的浑身颤抖。

这、这是重新被启用的信号吗?

“谢、谢陛下、谢太子惦念,臣一切都好。”

蓝玉红了眼眶,“太子殿下放心,臣不会辜负殿下和陛下的垂青。”

一年,一年了。

终于有机会再度领兵作战,蓝玉心中的激动可想而知。

“哈哈。”

朱标拉着蓝玉、常茂进入郑国公府,“舅舅你不要只感谢我和父皇,如果不是楷弟说有些事非蓝玉做不可,父皇也不会那么早想起你。”

朱楷替我说话?

蓝玉不太相信,但想想朱元璋和朱标对朱楷的宠溺,如果这次朱楷没有同意,朱元璋和朱标是绝对不会用自己的。

朱标现在提到朱楷是什么意思?

就是在告诉蓝玉,我和朱元璋的确想用你了,但怎么用你,是让你继续在应天府练兵,还是带兵外出作战,得看朱楷的意思。

蓝玉瞬间明白朱标的意思,他就算心里想把朱楷大卸八块,此时也要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太子殿下放心,臣和二皇子关系非常好,明天臣就带着重礼去见二皇子,呵呵……他出去半年,我们的确没有好好说过话了。”

常茂虽然还没有正式上朝,但他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耳濡目染下,很多人话下面的潜台词也能听出其中的意思,他看着蓝玉满脸堆笑的样子,感到于心不忍。

朱标明明知道朱楷和蓝玉不对付,而且朱楷又一直在羞辱蓝玉,甚至在奉先殿养的狗都叫蓝玉大小姐,这种侮辱下,朱标还让蓝玉去找朱楷以获取原谅?

这不是欺负人吗?

太子殿下,那可是你的舅舅!

你这么做,是不是太欺负人了啊?

朱楷是你亲弟弟,那蓝玉又何曾做过对不起你的事?

常茂可是知道蓝玉的每一步谋划,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朱标谋划,可偏偏朱标不领情,这让常茂对朱标带着些许怨气。

“嗯。”

朱标很满意蓝玉的态度,至于常茂对他不满,朱标并没有放在心上。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蓝玉和常茂作为臣子,就应该接受所有的一切,不接受朱标也不会惯着他们,继续在家呆着就是,用不了几年,常遇春一脉就会从大明朝堂上消失。

……

过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

大年初七,朝臣们就开始上班了,等到过元宵节的时候,再让他们休沐一天,算是朱元璋对他们的赏赐了。

而在上班后的第一时间,孟端就来见了朱楷,说的就是周衡的事情。

孟端和朱楷没有太深的交集,所以见到朱楷后也没有废话,直接把自己的所求说了出来:“二皇子,周衡是很有才学的一个人,只是这个人比较固执,让他的能力无法施展,经过我的劝导,他的态度已经有了些许的转变,您看能不能先让他从牢房里出来,后面他不会再找您麻烦。”

“让这么固执的人改变,老孟还是一如既往的能忽悠啊。”

朱楷似笑非笑的看着孟端,“找我麻烦?他也得配不是?老孟啊,不是我说你,这么固执的人,你留他有什么用?除了给自己找麻烦,也只能是给自己找麻烦了。”

“二皇子说的是。”

孟端低眉顺眼,在朱楷面前一个劲的捡好听的说:“别人不了解二皇子,我还是比较了解二皇子您的,如果不是您,咱应天府的百姓,哪能这快过上好日子?二皇子是心怀万民的人,我巴不得二皇子您每天都去街上转转呢,应天府的百姓不能没有您,就像大明不能没有陛下。”

“……”

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

孟端这个老骗子,说话是一套一套的,让朱楷有种有力没地方使的感觉。

这货太能拍马屁了。

而且拍的让人很舒服。

朱楷哈哈的笑起来:“你这个老骗子,还准备骗到我头上来?那个周衡……如果真有改变,你让他去大哥那吧,大哥正需要他这样的人才。”

“嗯?”

孟端听到朱楷的话,先是一愣,随后心悦诚服的对朱楷拜谢:“世人不知二皇子您,臣却一直坚信,二皇子是心怀万民之人,大明有您,是大明之福,日后殿下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殿下随时言语,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行了,去吧,去吧。”

朱楷摆摆手,示意孟端离开。

周衡,一个小角色而已,朱楷还不至于和一个小角色怄气。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关进牢房也关进牢房了,剩下的路就看周衡自己了。

再说了,他连蓝玉都能放过,更何况区区一个周衡?

……

朱标在告诉蓝玉他能继续带兵后,蓝玉就一直在准备。

他准备去见朱楷,给他来个负荆请罪,以求获得朱楷的原谅,至于朱楷会怎么惩罚他,他不在乎,只要能让他继续带兵打仗就可以。

常茂也一直陪着蓝玉,看到蓝玉准备的荆条,他于心不忍:“舅舅,您真的要去负荆请罪吗?不至于,朱楷算什么东西,他……”

“闭嘴!”

蓝玉毫不留情的呵斥常茂,让他闭嘴,然后怒斥道:“你是臣,太子是君,身为臣子,你还要违抗主上的命令吗?”

“可是……”

常茂还是不服气,他觉得蓝玉战功赫赫,而且常家和蓝玉,都是和朱标一条心,难道朱标这么打压蓝玉,就不怕伤了兄弟们的心?

可对于蓝玉来说,这些根本就不是事!

蓝玉骄纵、倨傲,但他是全心全意为朱标好的人,但蓝玉也看清楚了,在朱标心中,朱楷是一道不能逾越的红线,谁如果想要对付朱楷,他就把对方往死里整,蓝玉也正是看到这点,所以选择避其锋芒。

既然朱楷在你心中的地位那么重要,我不动总行了吧?我该道歉道歉,然后去打仗。

之前,蓝玉一直在担心朱标,担心他会心慈手软,但他被朱标戏耍了一次,让蓝玉看到朱标不是不会用手腕,而是不屑于用,可一旦把他逼急了,什么手段他都用的出来。

在看到朱标的另一面后,蓝玉多少放心了些,所以对朱标多了些放心。

大丈夫能屈能伸,这又算得了什么?

当年,韩信尚能够忍受胯下之辱,蓝玉只是负荆请罪,这点还受不起?

……

蓝玉是个说干就会去干的人,而且在家里闲了都要一年了,其他的武将都在建功立业,他却什么都干不了,这让蓝玉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现在终于有机会去打仗了,蓝玉怎么可能会不加快速度呢?

先去找朱楷,让他原谅自己了再说。

武英殿内,朱元璋正在和朱标商量朝堂之策,现在打下来偌大的蒙元,辽东也归于大明,这两个地方需要管理,如何管理却是难题,朱元璋只能把朱标喊过来商量对策。

“其实,咱还是想让楷儿去。”

朱元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朱楷,他认为朱楷才是能治理好草原的人:“你说,咱如果把楷儿封到草原,让他统领草原和辽东如何?咱和你娘商量过了,他不需要一直呆在草原,只需要花个三五月的时间,制定下草原和辽东的发展策略,这就足够了,老三和老四两个,咱准备让他们成亲后就去封地,让他们辅佐楷儿。”

朱标听到朱元璋的话,不由得点点头:“三五个月差不多,楷弟闲不住,如果真把他固定在草原,他说不定还会无法接受,爹,我和蓝玉说过了,他准备向楷弟道歉,求楷弟的原谅。”

“准备用他了?”朱元璋摇摇头,对朱标说道:“你把他收拾的太狠,这是不应该的,蓝玉他之所以和楷儿对着干,完全是因为你的缘故。”

“我知道。”朱标苦笑着说道,“不过,楷弟才是最重要的人,蓝玉不能领会我的意思,留他在身边也只能惹麻烦,不狠狠的收拾他不长记性,希望这次他真想明白了,否则楷弟收拾他简直轻而易举。”

言语中,都是对朱楷的信任。

朱元璋摇摇头,不再言语,这是朱标的驭下之道,朱元璋不准备掺合。

“北边已经没有危险了,打西域的事交给蓝玉挺合适,咱接下来要往南看。”

朱元璋把目光投向南方,尤其是占城、暹罗那片地方:“楷儿可是说了,南方天气炎热,粮食一年三熟,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以后咱大明就不会缺粮食了。”

“打下来可以,做生意也可以,其他手段也可以。”

打仗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朱标从和朱楷的交流中,学到不少掏空敌国的办法,他对朱元璋说道:“那些小国家,对我中原自古就有交流,我们完全可以借大明户籍当做诱饵,吸引他们到我们中原定居,等有一天,他们发现人口剧烈减少,必然会阻拦百姓继续北上,到时候就是我们出兵的机会。”

“说这些干啥。”

朱元璋脾气暴躁,他就不喜欢这些温水煮青蛙的做事方式:“不就是要一个师出有名嘛?我们为了让他们的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一个理由还不够吗?哼哼……那些国家的小王,整天向大明递交国书,要对我们称臣,咱们直接收过来就是,他们不愿意就是对我大明怀有二心,征讨他们不是理所应当吗?”

瞧瞧,这么简单的事,哪里有朱标想的那么复杂。

朱元璋用力的攥了下拳头:

“标儿,我们是强势的,他们就必须听我们的,否则就得挨揍!”

朱元璋就是要用强权去征服,至于史书上会怎么写,朱元璋才不在乎。

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再过个几百年,他们就都是大明人,只要让那些人和中原的百姓一样,都能过上好日子,谁还会记得当年把他们国家灭了的事?

连刘禅都能喊出‘此间乐不思蜀也’,朱元璋就不相信那些普通百姓能有多高的觉悟!

朱标虽然对朱元璋采取的手段不认同,但也能分辨得出来,朱元璋的做法是最简单便捷的,打完以后再收拾烂摊子,反正是出国作战,对大明的影响非常小。

“对了标儿,高产作物的收成如何?”

“非常好!”

朱标直到现在还对湖广有着掌控权,而湖广是第一批种植高产作物的行省,承担的任务也比较重:“去年一年都是大丰收,百姓富足,我们给百姓留下充足的种子,其他的进行收购,今年我们可以把土豆、玉米、红薯的种植再扩大五个省份,等今年过去,明年大明都可以种这种高产作物了,爹……最晚明年,我们大明的百姓就不会缺粮食,也不会有人被饿死了的。”

“好,好事啊。”

朱元璋对粮食有一种几近病态的渴求,没有人比他再清楚挨饿的滋味,那是一辈子都不愿意提及的滋味:“标儿,无论如何,咱们都不能让百姓饿着,一定不能!”(本章完)

关闭